"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主题有奖征文选登
   
  接触潮剧的次数多了,潮剧的声音在耳边响起的次数多了,我对潮剧更熟悉了,虽然还是听不太懂。有时候奶奶和其他老人家一起看潮剧,看得津津有味,听得格外入神,还时不时评论一番,我就在一旁看着,听着,因为这些对于“外行”的我来说真是一头雾水。听着老人家们的评论,看着演员的表演和屏幕上的字幕,我能大概知道她们正在观看的这部戏的内容。随着在普宁生活时间的久长,我对潮汕话和潮剧的了解不断加深。在潮汕地区,一些经济比较好的乡村在过年或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里会请一些戏班来村里演出,普宁的乡村也不例外。还记得那一个傍晚,放学刚回家的我听妈妈说那晚村里有戏班来“做大戏”,真是激动得不得了。带着激动与好奇的心情,我看完了整场演出,那几晚的演出我也每场都到。现在我已不记得当时演出了什么剧目,但还是能回忆起当中的一些小片段。随着“看大戏”次数的增多,我发现我被潮剧深深地吸引了,并能享受到其中的乐趣。
  起初我是把潮剧当作电视剧来看的,看故事的来龙去脉,品情节的跌宕起伏,赏表演的惟妙惟肖,感世事无常,悟人生百态。潮剧的剧目都遵循善恶分明,先苦后甜的规律,大多数剧目都是奸臣当道,忠贤不幸,经过一系列的斗争,惩恶扬善,最终拨开云雾见青天,以喜庆结局。与其他剧种或电视剧一样,潮剧也离不开对爱情的歌颂与赞美。“并蒂荔枝为定仪,香罗手帕作表记,上天愿作比翼鸟,落地愿为连理枝”的爱情最引人入胜了,因而“花旦与小生”一般都是戏里的主角。看戏的人会说这个花旦“雅死”(真漂亮),会陶醉于花旦与小生在舞台上的眉目传情,仿佛自己也置身其中,感受爱情带来的巨大感染力。我们会因《彩楼记》中丞相之女愿嫁穷酸秀才受饥挨饿的举动而佩服,会被《陈三五娘》中陈三为追五娘进府为奴的真情而感动,会为《苏六娘》中的六娘为抗婚追求爱情与表哥出逃的勇气而称赞,会为《春草闯堂》中的小春草敢闯知府公堂假认姑爷的魄力而惊叹,会为《王金龙》中的苏三平冤得幸福而欣慰,会为《告亲夫》中的颜秋容遇人不淑红颜薄命而惋惜,会为文淑贞深明大义妻告亲夫而肃然起敬……是的,在一个“三纲五常”的封建社会中,在一个“存天理,灭人欲”的尊儒家为正统的等级社会中,在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强调名正言顺的盲婚哑嫁时代,他们敢于冲破封建礼教束缚,追求婚姻自由,为正义敢于斗争,不惜
  67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主题有奖征文选登  
牺牲自我的精神是值得称赞的。他们也体现了潮汕人敢闯敢拼,敢于挑战权威,突破权威的精神。
  弘扬潮剧文化任重道远
  潮剧是潮汕文化的重要载体,它集中展现了潮汕的风土人情,艺术文化和人文精神,是潮汕文化的精华。然而,潮剧的现状却不容乐观。随着外来丰富多彩的娱乐文化的传入,潮剧也与其他剧种一样,渐渐淡出年青一代的视野。有感于此,我对潮剧寄衷情。我觉得要把这一艺术奇葩保护好,需要海内外潮汕人齐心努力,共同写好“内传外送”这一篇章。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是关键。现在潮州和揭阳都有专门的戏曲广播电台,这是传承发展潮剧的重要举措之一。除此之外,我觉得各潮剧团可以“送戏下乡”,或在有条件的中小学艺术课中开设潮剧课堂,让那些对潮剧感兴趣和喜爱潮剧的学生有机会认识和了解潮剧。在潮汕地区的高校可以把潮剧设为公共选修课或艺术鉴赏课,支持学校潮剧社团的活动。也可以把举办“潮剧文化节”当作潮汕重要的事情。此外,为提高潮剧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潮剧团可以外出演出,送戏出潮汕,让身居外地的潮汕人亲切感受家乡文化的魅力。我们年轻一代的潮汕人,也要为以“潮剧”为代表的潮汕文化而荣,书写好继承与发展的篇章,为继续谱写灿烂辉煌的潮汕文化作出应有的贡献。(广东金融学院 詹晓忠)
  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坐在归家的公车上,百无聊赖地望着窗外。突然,公车上响起了熟悉而又陌生的旋律,就在我试图回忆在哪里听过时,其中的声音已经告诉我这是一曲潮剧,是我已经好多年没再听过的潮剧曲段了。思绪伴随着乐曲,回到了小时候初闻潮剧时。
  在我五岁时,由于爸爸妈妈白天外出工作,于是妈妈托邻居奶奶照看我
68